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影片看点

  本片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德国极左恐怖组织“红军支队”的兴衰史。以安德里亚斯·巴德尔(莫里茨·布莱特鲁)和乌尔丽克·迈因霍夫(马蒂娜·戈黛特·玛蒂娜·格德克)为首的德国无政府主义组织“红军支队”自1972年以来一直从事极左恐怖活动,以德国“国家道德腐败”为名,该组织正在努力创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体系。但他们却以暴制暴,犯下多起暗杀、炸弹袭击、绑架等罪行。所谓的人性在血腥的恐怖事件中消失了。  本片改编自20世纪80年代记者斯特凡·奥斯特的畅销书。该片获得2009年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9年第6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2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等多项奖项。《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上映于2008年的电影,由乌利·埃德尔执导,编剧 斯戴芬·奥斯特、乌利·埃德尔、贝尔恩德·艾辛格,相关饰演分别有 马蒂娜·格德克、莫里兹·布雷多、约翰娜·沃卡莱克。这部电影豆瓣7.8分,

  •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返归未来》第三章 反恐电影之喻1年前

    赵雅茹:2008年上映的电影《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试图讲述1960年代和1970年代学生运动和左翼运动的历史背景。在当时世界革命的背景下,为什么这些运动会变得激进和暴力?为什么全球范围内各种左翼恐怖组织层出不穷?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戴锦华: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追溯一下二战后20世纪的历史。我认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出现是改变世界受阻、革命实践受到压缩甚至封闭的结果,而不是相反。

    类似故事的起点必须追溯到194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铁幕演讲”;占领苏伊士运河——两个阵营领导人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寻找超越美苏模式的新可能性的动力创造了全球20世纪60年代。其中,“第三世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借用詹姆森的话说:漫长的1960年代(对应短暂的20世纪?)是从1959年元旦开始的。这一天,古巴革命成功了。切·格瓦拉率领300多名衣衫褴褛的游击队击败了5万美式政府军,进军首都哈瓦那。那一刻,用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话说,“全世界的左派都为之欢呼”。根据詹姆森的定义,1960年代结束于1973年9月11日(另一个“9.11”)。当天,智利陆军元帅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和直接资助下发动了军事政变。形式推翻了民主政权,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被杀。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就是越南战争的爆发和不断升级:通过电视媒体,一方面美军的越南暴行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大规模反战运动。各国、欧洲、乃至世界,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一方面,越南战争——东南亚的一个小国,不仅反抗了美国的军事霸权,还把自己的土地变成了美军的泥潭,极大地鼓舞了反美势力和反美势力。世界各地反帝社会力量。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切·格瓦拉的去世。1967年10月8日,切·格瓦拉领导的玻利维亚游击队遭遇了中央情报局训练和指挥的政府军。切受伤并被俘。9日在无花果村被杀。10日,玻利维亚军方遇难者尸体的消息和照片登上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那天,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哭泣。”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切·格瓦拉之死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全球青年学生反主题运动的直接触发点。1968年,巴黎爆发“五月风暴”。不仅是左翼学生,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大部分法国思想家、导演、学者也纷纷涌上街头,搭建路障。运动引发了工厂和公民的大罢工,政府一度几近崩溃。从法国的“五月风暴”到意大利的“热秋”,“最后的欧洲革命”席卷西欧,与北美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产生强烈共鸣。然而这场革命突然引爆,瞬间燎原之势,却在极其残酷的镇压下很快被扑灭。失意的左翼学生、学者、艺术家并没有因为挫折而放弃;随后的浪潮是深入工厂、下乡参与、记录、表演工农反抗运动。更激进的人致力于世界各国之间的第三次游击战争。然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美军被迫从越南撤军,引发的全球斗争逐渐平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中期,1960年代开放或试图开放的社会空间和变革可能会逐渐被打破和封闭。这就是左翼恐怖行动兴起的国际背景,也是我们今天“读”《卡洛斯》《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所必需的历史知识。换句话说,欧洲最激进的左翼青年,已经从游击战转向了依靠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恐怖主义。

    王艳: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阿拉伯世界。埃及1952年纳赛尔政变两年后上台。1956年,他宣布收复苏伊士运河,废除英法在埃及的特权,激发阿拉伯独立运动。埃及进行土地改革、经济国有化等社会主义改造,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增长,社会民生迅速改善。阿拉伯世界从埃及之路上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纳赛尔趁机提出“泛阿拉伯主义”,设想阿拉伯​​国家联合成共和国。他的魅力激发了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许多国家的世俗化和民族主义革命,反殖民、反帝国主义浪潮席卷阿拉伯世界。美国和英国支持以色列赢得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泛阿拉伯运动遭到严重破坏,埃及失去了在阿拉伯世界的主导地位。巴勒斯坦解放的希望渺茫。巴解组织也变得激进和暴力。1999年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九月的一天》采访了慕尼黑绑架事件中唯一幸存的袭击者贾迈勒·阿尔·加希(JamalalGashey)。他回忆起当年参与恐怖活动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生活在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孩子,他将一生奉献给了巴解组织运动,并且从未后悔过。他没有太多的伊斯兰宗教阴谋,而只致力于政治事业,这与反恐时代炒作的极端宗教激进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先生戴秉国刚才提到了欧洲“68学生运动”的线索。我想提一下另一个线索,那就是大西洋彼岸的北美也与之呼应。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民权运动如火如荼,“黑豹”等激进暴力组织涌现。不仅黑人参加,白人学生也积极参与。“黑豹”从20世纪60年代到1970年代末策划了大量暴力事件。纪录片《释放西尔维娅·巴拉尔迪尼》(解放西尔维娅·巴拉迪尼)从白人学生西尔维娅·巴拉迪尼的角度讲述了这场革命。最终,联邦调查局刺杀了“黑豹”头目,逮捕了西尔维娅等多名有影响力的人物,并判处了重刑。如今关塔那摩关押的大部分政治犯仍然是“黑豹”成员。美国和欧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表现为种族平等的诉求,没有白领和蓝领工人的支持,也没有欧洲式的劳工运动,尤其是与反战抗议纠缠在一起。当然,后院还有古巴和拉丁美洲。总之,冷战时期的北美大陆并不像后面描述的那样歌舞升平。漫长的20世纪60年代,世界革命风起云涌,各大洲遥相呼应。当今世界的主流话语试图淡化这段历史,将反恐仅限于与宗教激进组织的斗争。我认为《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卡洛斯》《通向浅间山庄之路》这些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反恐时代的“史前史”,揭示了隐藏在恐怖主义外衣下的一段并不遥远的革命历史。

猜你喜欢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HD中字

同类型

  • 720P
  • HD中字
  • 1080P
  • HD
  • 720P
  • 1080P
  • 720P
  • 720P

同主演

  • HD
  • HD
  • HD
  • HD
  • 1080P
  • 1080P
  • 1080P
  • HD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