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生

  • 纪录片
  • 84分钟
  •   长寿就一定会幸福吗?如何界定孝与不孝?离开和留下如何选择?纪录片《伴生》讲述了两代人之间生死价值

影片看点

  长寿就一定会幸福吗?如何界定孝与不孝?离开和留下如何选择?纪录片《伴生》讲述了两代人之间生死价值观的差异和矛盾。有的人因不忍父亲患病、失去妻子而祈求父亲早日回到天上;关系。一生建立的种种联系,伴随着死亡,是否会瞬间化为阴霾?  “长寿就幸福吗?你为父亲求死是不是不孝?离开还是继续受苦,很难抉择?  依偎体现了两人‘生与死’的价值差异有人希望父亲去世,因为他无法忍受看着父亲遭受疾病和孤独;有人感到压力很大,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照顾父母;有人恰好与母亲恢复了关系,因为她病得很重,到了死亡的时候,我们这一生所有的关系还能再维持一秒钟吗?  第2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金像奖《伴生》上映于2016年的电影,由黄肇邦执导,这部电影豆瓣7.5分,

  • 《伴生》:長壽不等如祝福──《有敬》與《伴生》1年前

    有两个问题是很多人都会思考却又忌讳问的:“你想怎么死?”以子女为主体,不是温柔地倡导孝道,而是揭示了两代人在面对疾病和死亡时所面临的困惑和压力。《伴生》将很多人纠结却难以言说的思绪呈现在银幕上。然而,它对死亡和衰老的探索必须通过短片《有敬》来完成。前者聚焦于无法承受父母苦难的孩子,后者聚焦于厌世的百岁老人。

    《伴生》和《有敬》两部电影虽然呈现的是人类的死亡,但最引人深思的并不是抽象的生死问题,而是老、病、苦的过程。很多人把老年描述为“生命的最后阶段”,并以死亡为参照点来反向定义生命的这个阶段。可怕的是,人们往往无法选择如何走这条路。《有敬》的主角朱有敬是一名基督徒。她常常向上帝祈祷:“请让我快点死吧。”但她觉得他不在乎。一方面,宗教给她带来了其他信徒的关怀和关怀;另一方面,她却很难感到释然和安慰,陷入了怪异的罪与罚的循环之中:我求神去死,其他信徒却说这是罪,所以我活着受苦,如此而已。我继续求上帝去死。因为孤独和疾病,长寿成了一种诅咒。

    但是有孝顺的孩子就是福吗?《伴生》拆解了这个神话,用三个家庭的故事呈现了孝道的不易。裴叔叔和妻子住在疗养院。他的独身女儿工作努力,全心全意照顾父母。然而,裴叔的固执性格却让妻女多年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总觉得自己的女儿不够好,所以就一直喊着女儿,重复着不好的话。女儿坦言,有时会承受不住压力,情绪失控。宋氏妻子病逝后,他的健康在悲痛中每况愈下,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儿子不止一次在镜头前直言,看到父母重病去世,他很想让他们快点离开,无法忍受自己继续受苦。这个想法与《有敬》的场景相呼应:几位长者都有着对死亡的期待,他们宁愿死,也不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靠机器生存。人年轻时,大都可以痊愈;但当人们到了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的那一天时,他们就会知道自己老了,他们的期望也会逐渐从康复变成死亡。“医学繁荣”与“长寿”的含义也变得吊诡:科技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其次是衰老和疾病,这意味着科学延长的是痛苦。

    《有敬》和《伴生》不表达悲观和无奈。《有敬》的基调灰暗,用雨天的忧郁来衬托尤靖婆婆的悲伤。《伴生》展现柔和温暖的日光色调,以绚丽的晚霞收尾。影片中第三个家庭的故事平衡了另外两个家庭的压力:穆平的儿子赵明患有弱智,出生后由别人照顾。然而,近十年来,她却饱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困扰。明回来照顾她。穆平单纯得就像个孩子。她热爱绘画,通过色彩缤纷的“童画”讲述自己的故事,她还会用不完整的主祷文来祈祷。从外部条件来看,穆平母子比其他两家都贫穷、残障,但他们的心情却是最轻松的——也许是因为穆平老去之前,他们已经吃惯了苦。

    伴生
    伴生

    在这两部电影中,死亡被表达为对人的衰老和痛苦的一种解脱。上面提到了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痛苦和死亡,接下来的问题是人们如何看待他人的痛苦和死亡。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讲的是人在面对他人时所承担的不可避免的责任。(弱势)别人对你呼喊:“你不能让我独自死去。你不能抛弃我。”你别无选择,只能回应——即使是最简单的——“我在这里。”虽然”“他者”特指陌生人,但《伴生》表明,至亲之间存在着不可磨灭的鸿沟。家人还是其他人,更不用说室友和牧师,还有纪录片制作者和观众。然而,当这些银幕上的陌生人通过镜头向观众敞开自己的弱点,他们呐喊着:“你不能忽视我的痛苦。”

    所以有人会感动,有人会捐钱给养老院,有人会当志愿者照顾老人,但也会有人不同意:为什么我要“苦吃”这个负担?面对他人往往会带来压力,最好隐藏自己的脸,而不是看着它。《有敬》和《伴生》的贡献在于,在日常生活之外开辟了一个伦理空间,让人们能够面对面,或者被迫这样做,或者彼此有联系,而这种存在就是总是难以逃脱。

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