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

影片看点

  改编自迈克尔·弗雷恩(MichaelFrayn)著名且获奖的舞台剧,讲述了物理学家菲尔纳·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和物理学家菲尔纳·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在1941年哥本哈根的会面。此时,年轻的海森堡正在领导一项摇摇欲坠的德国核能研究计划,而中年且明显孤立的玻尔则与盟军保持着联系,并且仍然在核物理研究界占据着巨大影响力。会后,两人对海森堡为何要求这次会面以及他希望从中获得什么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一主题反映了量子物理学中广泛使用的“哥本哈根”解释的模糊性。海森堡是否曾向长辈玻尔寻求他对自己在核研究中的作用的祝福?为什么海森堡专注于核反应堆的开发,而不进行计算来表明可以通过快速反应使炸弹发挥作用铀235中的eturon反应。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都出现在情节中,但毫无疑问,几乎没有明确的答案。《哥本哈根》上映于2002年的电影,由Howard Davies执导,编剧 Howard Davies、迈克·弗雷恩,相关饰演分别有 丹尼尔·克雷格、斯蒂芬·瑞、弗兰西丝卡·安妮丝。这部电影豆瓣8.8分,推荐观看!

  • 《哥本哈根》:灵魂会见 无处摆渡 ——观《哥本哈根》有感1年前

    历史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源于人们无休无止的“求知欲”,通俗地说,就是“窥视”秘密的欲望。“欲望”是人类不断进化的支点,从生存法则,到自然法则,到宇宙运行轨迹,甚至突破人类的终极话题——“死亡”。试想一下,几亿年后,如果人类抛弃肉体,与灵魂相遇,会是什么样子。《哥本哈根》用三个“死魂”的对话和表演进行猜测,试图重现1941年海森堡回到哥本哈根会见导师波尔的场景,寻找两人和一代人关系的破裂原子弹导致人类灾难的原因及失败的原因。

    (德国)维尔纳·海森堡和(丹)尼尔斯·波尔是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欧洲物理学家。两人相差16岁。孩子般的友谊。波尔接待了从战争废墟中走出来的失意的德国青年,但海森堡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1941年,德国占领丹麦,集结高级物理学专家研究原子弹。作为一名德国犹太人,海森堡因其物理学家的身份而得以幸存。被物理学界称为“父亲”的波尔正在带领研究小组成员发现反应堆的“裂变”现象,而海森堡此时正在国家的监视下去见这位“父亲”朋友。为什么?见面后关系破裂的原因是什么?波尔为何要与英国合作研制原子弹?德国放弃原子弹研制真的是因为海森堡忽视了计算吗?那些被原子弹毁灭的人类悲剧真的都是原子弹的制造造成的吗?

    弗林反复解构收集到的史料和自己的猜测,打破传统戏剧的主线结构和戏剧情节,试图展现云雾缭绕的“不确定性”的中国战争。终极的人性在友谊下相遇。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不确定性”在于人物视角的多重再现、时空的混乱重叠、颠倒重复的叙事结构、精神内核的抽象与碎片化。另外,整部剧将物理审美化、普及化。它不再是一门专业、僵化的学科,而是展现人性和灵魂的载体。影片的整体结构是一座空房子和三双眼睛。一双眼睛对自己和他人有三种猜测,所以对相遇有九种猜测。但猜测的背后,有包括我们在内的无数双眼睛。就像在一个不知道时间和空间的神秘宇宙中,每一双眼睛都是一个“粒子”,哪一只被照亮,哪一只被隐藏,无法测量。

    对历史的探索是一种“不准确”的规律,没有人能够及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状态。此刻,海森堡说他相信研发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制定临界质量公式,但是那一刻呢?是算计的疏忽还是道德的隐现?他既然提出了“不准确的测量论”,就说明他比任何人都更明白“同一性”的荒谬性。当一个人从不“识别”任何东西时,他又如何存在呢?

    战争与原子弹、死亡与生存、证明与解释都不是数学或物理化学领域纯粹的“知识”造成的,而是“人性”共同推动的。九种猜测对应九种人性。哪一原因促使海森堡会见波尔,哪一原因导致海森堡发展失败?

    猜一猜,海森堡向玻尔请教核裂变,实践了德国“用理论物理杀人”的计划。这是对现实最直接、最理性的分析。二元思维模式导致国家认同决定战争立场。在这种情况下,海森堡的一切行为都带有政治倾向。

    哥本哈根

    第二个猜测,海森堡邀请波尔等权威朋友参加德国驻丹麦大使馆的社交活动。猜猜三,海森堡对波尔的处境表示哀悼,并回忆起他们旧日友谊的细节。以上两种猜测都是基于不同国家的朋友在战争中成为敌人后的情感猜测。每个人都会经历一种从亲密到敌对的关系状态。这种复杂、无奈、进退两难、令人担忧的处境,让一切语言和行为都显得荒唐可笑。而且虚伪。

    哥本哈根

    猜想4:海森堡和玻尔在散步时对裂变相关的物理理论产生了严重分歧。这是每个学科领域的普遍现象,老师和学生因为观念不同而互相对立,比如荣格和弗洛伊德。这时,对真理的渴望让物理学成为了神一般的存在。辩论是抓住这一精神载体的唯一途径。一旦争论失去平衡,就会证明虚无的存在。只有平衡被打破,虚无才不会出现。

    猜五,海森堡想问玻尔:“作为一个有道德良知的物理学家,他能从事原子能实用爆炸的研究吗?”猜六,海森堡希望两国及其盟友的实体当局能够达成共识,向各国政府通报核武器研制所花费的巨大资源和几乎为零的成功率,避免悲剧发生。这两种推测都是从道德角度出发,试图给读者一份维护人性的良心。

    猜七,海森堡自己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在1941年来到哥本哈根。猜八,海森堡之所以在1941年来到哥本哈根,是为了向玻尔炫耀自己的成就。这两种推测逐渐指向人性的弱点。炫耀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也可能是有意的。在权威面前证明自己的权威无疑是人类屈服于权力的通病。

    以上八种猜测都是基于人为的意图,添加并不足以完全解释会议-破坏-失败的事件链。据史料记载,德国放弃制造原子弹的直接原因是海森堡疏于计算扩散率,使研制的可能性降低了20倍。但如此微不足道的计算却成为失败的节点,到底是傲慢还是人为错误?到底是谁在安排和指挥这一切。没有上帝,只有历史。所以,第九个猜测是没有猜测的。

    人们可以预测死亡,但无法经历死亡。死亡只能由活着的人来叙述,正如鲁迅《死后》的死亡经历只是一种解释。当你试图从历史(权利)的裂缝中寻找事件的原因时,你会发现一切精确的逻辑推理,即使有当事人的回忆,甚至是会议谈话的录音来验证,都不是事实。无可挑剔,但又充满了新的疑虑。人的存在,不仅是海德格尔所追求的人类行为的即时性,而且是充满历史、时间和社会的存在感。人类是历史的,历史也是人类的。一切恐惧、偷窥、嫉妒、炫耀等欲望都是战争和悲剧的根源,它们是相对的、永恒的存在。所以,这部剧并不是想向观众或者读者传达某种历史的猜想,那些都是曲解和虚构的。最直观、最震撼的就是原子弹爆炸的片段,没有激烈的争论,而是缓慢地呈现,给人思考历史(战争)、人性(悲剧)和自己的空间。

    当灵魂相遇无处摆渡时,理解人性的和解就开始了。

猜你喜欢

  • 蓝光
  • HD中字
  • 1080P
  • HD中字
  • 1080P
  • HD中字
  • HD中字

同类型

  • HD中字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HD中字

同主演

  • HD
  • 20240724加更版第3期
  • HD
  • HD中字
  • HD中字
  • HD中字
  • 1080P
  • HD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