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君再来

影片看点

  六年前,梁森(梁家辉饰)告别心爱的梅伊(梅艳芳饰)来到后方加入地下党,而梅则按照吴先生的安排成为了一名夜总会歌手(曾江饰演)。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局势动荡。梁森与革命战友回到上海公共租界,当晚亲眼目睹了五名日本僧侣惨遭杀害,而幕后煽动者正是日本人白川(国村隼饰)。梁跟随白川来到夜总会,两人发生争执,白川被杀,梁也多受伤。养伤期间,梁森与爱人梅伊重逢,旧爱延续,难以割舍。  白川之死加剧了租界矛盾,76局局长铁泽民(徐少强饰)对地下党进行了无情的追杀……《何日君再来》上映于1991年的电影,由区丁平执导,编剧 廖永亮、陈庆嘉,相关饰演分别有 梁家辉、梅艳芳、吴家丽、徐少强、国村隼、曾江、赤井英和、青山知可子、邓萃雯。这部电影豆瓣7.2分,

  • 《何日君再来》:人性的哀歌——《何日君再来》1年前
    何日君再来
    何日君再来

    两天读完一部分《何日君再来》。第一天看了一个小时,觉得很一般。第二天看完,我忍不住泪流满面。选择这个时候观看这部影片,自然是为了纪念梅姐。然而,即使你不带私心地看完整部影片,最让你印象深刻的还是梅姐的表现。一开始的歌舞就先声夺人,歌手出身的梅姐自然对舞者这个角色再熟悉不过了。妖娆雄伟的台风突然出现,顿时压制了全场其他演员的风头(当然曾也除外,呵呵)。随后剧情慢慢展开,梅森人生的坎坷也一一浮现,从学生时代的初恋,到人间的成熟妖娆,与旧情人重逢时的彷徨与憧憬,在日军铁蹄下挣扎的无奈和不甘,一路走到最后,洗尽铅华的日本主妇形象,被梅姐演绎得淋漓尽致。最扣人心弦的表演,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剧中《何日》的蒙太奇。梅姐将梅森怀着六甲、盼望爱人,同时又在日军威胁下承受屈辱的处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詹叔叔的歌词被梅姐忧郁又动人的声音诠释。就像一声叹息,让人忍不住落泪,不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那些得不到国家保护的女性。第二个是影片最后梅森拒绝旧情人的场景。在两分钟的临近镜头中,梅姐扮演了角色从平静的内心到大声哭泣的转变,让人想起她在《川岛芳子》最后“行刑”场景的精彩表演。梅姐的演技至少和她的唱功一样出色。那种孤傲英姿和小女孩温柔温柔的态度,竟然能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个人的身上。现在想来,这确实像是一个不应该存在于世间的传说。影片的其他角色也同样生动。乍一看,吴嘉丽饰演的小妈妈是一个不免孤独的放荡女人。她涉嫌勾结汉奸,为了荣耀而背叛国家。徐少强饰演的76号汉奸头目阴险毒辣,但在最后一刻他仍然愿意为了保护他的女人而牺牲。曾江饰演的老板凭借美国护照和人脉关系,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死在监狱里。野口为人痴情单纯,不赞成以武力侵略中国,但在涉及国家利​​益时却毫不犹豫,坚持“中国应该由日本统治”(形象比真实可信得多)那个叫“角川”的学生兵)。梁家辉饰演的男主角看似是一个单纯而热血的年轻人,但影片并不象征他。面对爱情和亲情,他充满了纠结。他对自己执行的潜在破坏任务抱有怀疑和仇恨,甚至放弃了任务,放走了梅森和野口。在最后的乞亲一幕中,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悲剧交织在一起。“我有选择吗?难道我就没有选择的权利吗?”,将剧情提升了两层。可以说,每个角色都富有人性,不是一言能够概括的。这些不为充满“中国人”、“日本人”、“汉奸”、“爱国者”等政治概念的史书所承认的人性,恰恰是上海孤岛时期众生的特征。影片的制作花了很多心思。艺术家出身的欧定平,为了还原老上海的氛围,下了很大的功夫。正如大波所说,香港电影的场景有限,所以镜头难免显得局促、琐碎,但也有自己的趣味。剧中的打斗场面充满了香港动作传统,相当过瘾。然而,汉奸和间谍组织部署火箭发射器却是荒谬的,甚至连日本正规军也未必有这样的装备。1991年,香港电影界还处于新武侠片、英雄片一统天下的时代,但改写历史的潮流也在悄然萌芽。《川岛芳子》、《等待黎明》、《何日君再来》等电影一般被归类为“文学片”。事实上,它们是香港电影人重新寻找自己定位、想对本土文化的起源说些什么的雄心勃勃的作品。我前几天也说过,香港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草根阶层,没有被某种“主义”清洗过。香港电影中的历史观,比如《少女慈禧》、《川岛芳子》等等,常常让我们感到陌生,但实际上却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神——人道第一,正义第二。无论《昭君出塞》还是《六郎探母》,让观众感动的都是亲情、人情的部分,而不是“国际主义精神”和“民族大义”。这种精神乍一看似乎微不足道,但它确实是人文主义的,比任何“主义”都更具有普遍性。中国传统与西方人道主义的差距其实并没有那么远。《何日君再来》,有一个场景让我特别难忘,就是1946年梁家辉去日本寻找梅森,在车站办公室找到了被自己打残的野口。当两个对手隔着门对视时,这是多么戏剧化的时刻啊!然而导演却把摄像机放了出来,并沿着他要进去的路线从办公室退到了车站门口。它描绘了战争的创伤,展现了老百姓的人情之美。两人之间的差距,瞬间填补了万千人的命运。不知道比一些跟着一个小日本兵盯着悲剧没完没了的“反战电影”好多少。现在看《何日君再来》,人们在被剧情感动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包容性的历史观和文化氛围的缺失。现在我们的屏幕上,无论是《建国大业》还是《南京南京》,都充满了从概念出发的刻板人物,但语气不同。回归后,香港电影失去的远非只是黑帮电影中删减的几个镜头,而是一整套传统的草根历史观和人生观。这种“弯下腰、心连心地看历史”的香港电影传统,在香港电影北上之后就被切断了。自从2007年《色·戒》受害事件之后,就不可能再捡起来了。

猜你喜欢

同类型

  • 720P
  • 中字
  • 1080P
  • HD
  • HD中字
  • HD中字
  • 1080P
  • HD

同主演

  • HD
  • HD
  • HD
  • 1080P
  • 1080P
  • HD
  • HD
  • 108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