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

影片看点

  《吗啡》根据布尔加科夫的同名日记小说改编,同时结合了许多有关布氏早期医疗实践的短篇故事,细节丰富,色彩和配乐相得益彰,以酷炫的风格展现了布尔加科夫的犀利。  这部电影发生在20世纪初。年轻的俄罗斯医生米哈伊尔·波利亚科夫来到偏远村庄的一家小诊所。他刚从医学院毕业,经验很少。他工作努力,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剧烈疼痛时,他让护士安娜给他注射吗啡缓解压力,日后逐渐上瘾……《吗啡》上映于2008年的电影,由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执导,编剧 小谢尔盖·波德洛夫,相关饰演分别有 Leonid Bichevin、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安德烈·帕宁。这部电影豆瓣8.0分,

  • 《吗啡》:《吗啡》:波拉克夫最后的狂欢1年前

    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小说家》中有一段话很好地诠释了隐喻,“故事最初是作为现实的隐喻而存在的。为了不被抛在后面,他们需要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放置新的故事,即新的隐喻系统。他们需要巧妙地将这两个系统(真实系统和隐喻系统)连接起来,换句话说,让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沟通、相互调节,让我们勉强接受不确定的现实和保持清醒的头脑。”电影《吗啡》用来形容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再合适不过了。

    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是一位探索性导演。在我看过的几部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电影中,我总能捕捉到不同的点。你在《兄弟》中看到的是一种比伏特加更浓烈的民族主义,你在《城堡》中看到的是对人性冷漠最极端的描述,你在《吗啡》中看到的是他对国家未来的深沉热爱对个人命运的焦虑、不安和犹豫。这样的导演,这样的作品,注定会引起争议。爱他的人会誓死捍卫他,不爱他的人会觉得他的电影很无聊。

    《吗啡》的成功在于,他利用了布尔加科夫的文本,使影片兼具政治性和艺术性,同时在结构和表达上超越了布尔加科夫原作。失败的地方在于整部电影太过晦涩和冷酷,很容易被误解和忽视。但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的质量和我对它的喜爱。我一直喜欢那些隐喻比故事本身更伟大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有着无穷的解读意义。

    吗啡

    这部电影就是这样。

    吗啡

    影片的背景是1917年,对于俄罗斯来说,这绝对是多事的一年。连续的革命使许多城市陷入火海,生活遭到破坏。然而,在西伯利亚这片偏远山区,似乎依然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平静与安宁。。这就是故事的开始。事实上,早在《吗啡》之前,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就已经开始尝试将政治和变革的宏大命题注入到个人命运的改变和选择中,比如2007年拍摄的《棺材》。与这个《吗啡》相比,《棺材》表达得更直接、更尖锐。电影中最深的感受就是抑郁。叙事节奏比较强,风格比较弱,这也使得这部电影缺乏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的风格。

    《吗啡》在此基础上已经比较成熟,尤其是在叙事节奏和音乐插曲方面。两人的完美合作展现出一幅荒诞而尖锐的画面。

    影片的主人公波拉科夫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导演并没有对他的身份做太多介绍。随着影片的继续,“波拉科夫”的真正含义也被清晰地揭示出来。

    波拉科夫下车后,前去接他的车夫恭敬地喊了一声“陛下”。虽然沙皇在二月革命中交出了王权,但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人们心中的权力机制依然如故运转,而在这里,沙皇的统治似乎并没有完全退出舞台。

    作为一名医生,波拉克拥有使用吗啡的绝对权利。随着工会医生的出现,波拉克的权利受到了挑战,这些象征着革命力量逐渐渗透到这个小镇。丈夫和他的狂欢也将面临分崩离析。

    波拉科夫对吗啡的成瘾,实际上是一个政权衰落的狂欢。虽然他知道这毫无意义,但他总想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当革命者遍布全镇时,波拉科夫也将面临末日。旧制度与革命之间总是存在着死亡。随着波拉科夫的去世,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最辛辣的嘲讽呼之欲出。

    本片根据布尔加科夫的同名日记式小说改编,还融入了布尔加科夫的多篇医疗日记,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使其既有布尔加科夫的影子,又有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式的演绎。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总是希望做到完美,希望表达出作者自己的意图,也希望电影有巴拉巴诺夫那样的犀利。可惜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的作品并不多。如今他走了,我们只能在他的作品中解读他的疯狂、辛酸和讽刺。

同类型

  • HD中字
  • 1080P
  • HD中字
  • HD中字
  • HD
  • 1080P
  • 1080P
  • 1080P

同主演

  • 1080P
  • HD中字
  • HD中字
  • 1080P
  • HD
  • 1080P
  • 1080P
  • 108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