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谢特

影片看点

  14岁的女孩Mouchette(NadineNortier饰)住在法国乡村。她的童年是暗淡的、充满艰辛的。他的父亲(保罗·赫伯特PaulHebert饰)是个酗酒者,不关心家务;他的母亲(玛丽·卡迪纳尔饰)身患绝症,整天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到来。人们很沮丧。家庭的艰辛让这个小女孩过早地成熟起来。她打工挣的钱被父亲拿走,还经常挨打。她在学校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欺负,固执的穆谢特放学后只能通过向同学扔土块来发泄不满。原本应该充满欢乐的青春童年,就这样过早地枯萎了……银兔奖最佳外语片导演、1967年威尼斯电影节帕西内蒂最佳影片奖。《穆谢特》上映于1967年的电影,由罗伯特·布列松执导,编剧 乔治·贝尔纳诺斯、罗伯特·布列松,相关饰演分别有 娜丁·诺蒂尔、Jean-Claude Guilbert、Marie Cardinal、保罗·赫伯特、让·维姆内、Marie Susini、Liliane Princet、Suzanne Huguenin、Marine Trichet、Raymonde Chabrun。其中让·维姆内饰演Mathieu - gamekeeper。这部电影豆瓣8.5分,推荐观看!

  • 《穆谢特》: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1年前

    文/张谦

    穆谢特

    正如吕克戈达尔所说,“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就像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罗斯文学”,

    穆谢特

    罗贝尔·布列松的电影不仅是与自己的对话,更是对人类精神本质的探索。

    孤独的赞歌|《穆谢特》

    电影《穆谢特》是布列松根据法国神学作家贝尔纳诺斯的第二部小说改编的。在《乡村牧师日记》中,布列松的文学改编观是:优秀文学作品的现实是作品本身,对文学作品的描述离不开文本,为了忠实于原作,必须掌握语言的主干。

    因此,在《乡村牧师日记》中,不仅有大量的画外音,大部分的旁白也忠于原著文学。

    穆谢特

    《穆谢特》静态照片

    相比《乡村牧师日记》的改编,时隔16年,布列松对电影改编方式的诠释更加大胆、独特。在《穆谢特》中,布列松依然会保留少量的旁白,尤其是在影片的开头,穆谢特母亲在教堂里的忏悔,直接铺垫了悲痛的气氛。

    不过,在这部影片中,布列松更多的是属于自己的风格化元素,忠于原著精髓更多的是进行深度的精神探索和灵魂活动。

    穆谢特
    穆谢特
    穆谢特

    《乡村牧师日记》剧照

    布列松对小说的结局进行了尤为震撼的改编,也正是这样的点睛之笔,让这个结局成为了法国影史经典,堪比《四百击》中的男孩跑向海滩。在原著中,穆谢特在骑马时遇见了一位老人,然后投湖自杀。电影中,布列松安排了一位驾驶拖拉机的农民作为穆谢特遭遇的最后一个对象,更加贴近拍摄时代的环境。

    穆谢特

    同时,用冰冷的耕作机械代替马,更能凸显原著中“冷如马”的老农民的眼神。此外,布列松还要求穆谢特进行三次滑坡入湖尝试,并删除了原著中落水后场景的描述,并用死一般寂静的湖面来凸显“生命的崩溃”。

    布列松(图)/百度百科

    穆谢特

    两个

    穆切特是孤独的,她的孤独来自纯粹自然与世界的矛盾,也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孤独促使她走向自我放纵。

    穆谢特的纯真本性被布列松通过各种细节展现出来,无论是哼着小曲煮咖啡做家务,在一团泥浆前肆意跺脚,还是在酒馆干完活后随意擦抹布投掷,都展现了一个小女孩自由、童真的性格,但不幸的是,她周围的世界是世俗的,甚至是无情的。

    《穆谢特》静态照片

    在家里,布列松在片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悲观的母亲角色(坐在凳子上,承认并担心自己的重病)。当母亲生病卧床不起时,穆谢特只能从亲吻母亲双手的那一刻起获得温暖。母女之间的爱大多无法流动。我还是要面对哭闹的婴儿,给妈妈找酒解愁。

    穆谢特

    《穆谢特》静态照片

    如果母亲还能为穆谢特提供可以亲吻的手,但父亲的手更加冰冷无情。他恶毒地将穆谢特推到教堂前的圣水前,又在操场上两巴掌拍打穆谢特薄纱般的爱情火焰。

    父亲在穆谢特的生活中就像一个猎人。当穆谢特有任何违反世界的行为时,双手就会像“狩猎”一样斥责他。最后,当穆谢特出去取牛奶时,父亲还不忘抱怨“他以前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父女俩始终没有得到沟通或和解。

    《穆谢特》静态照片

    穆谢特
    穆谢特

    世界的无情也来自于课堂上老师凶狠的目光、街头男生的肆意性羞辱、杂货店老板娘的刺伤谣言等等。面对这样的矛盾穆谢特本能地想要排解那种无人倾诉的孤独甚至怨恨。

    于是,地球的土壤似乎成了穆谢特发泄的对象,穿着大一号的鞋子,泼着泥水;喷香水、追男生,这些对于穆谢特来说都是无法理解的,她只有自己的世界和孤独,直到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穆谢特》静态照片

    那天晚上,穆谢特和阿鲁沙努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与孤独和解,不仅因为阿鲁沙特让穆谢特感受到了表面的爱和关怀,还因为穆谢特见证了偷猎者阿鲁沙努和阿鲁沙努之间关系的变化。护林员马秋,她理解阿鲁沙努的苦恼,也许和她自己有相似之处。

    因此,当阿鲁萨努在小屋里喝着苦酒、忧心忡忡时,穆谢特安慰他的同伴:“应该没问题的,相信我”;演奏完毕,穆谢特拿出傻手帕擦去嘴边的泡沫,唱起了音乐课上最讨厌的赞美诗,

    穆谢特

    “让我们充满希望,让我们指向天空直到地平线的尽头”,偷猎者们在悠扬的歌声和穆谢特平静的目光下逐渐康复。

    《穆谢特》静态照片

    穆谢特

    穆谢特总是无辜的。当偷猎者希望送他回家时,穆谢特仍然不忘记坚持事实真相,坚持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并质问阿鲁萨努被强奸的事情。被陷阱杀死的马秋先生,这样多余的话也让偷猎者最终犯下了强奸罪。

    第二天,母亲的突然去世,让可怜的穆谢特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双手。来到护林员家里,当穆谢特得知阿鲁萨努被捕后,面对护林员妻子的质问和金钱的诱惑,穆谢特自豪地声称“我是阿鲁的女人”,并用事实捍卫了真相。

    《穆谢特》静态照片

    绝望的穆谢特带着老太太送的裹尸布经过了狩猎场。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想到了自己的Arusanu,或者在挣扎的兔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然而,在平静的湖面面前,穆谢特为自己选择了最具仪式感的死亡。她裹着母亲的裹尸布,滚下山坡,没有任何挣扎就淹死了,只留下裹尸布挂在岸边的荆棘丛上。

    这样的结局,正如纪录片《通往布列松之路》所说,“让人感觉情绪被包裹在心里,很难释放。等了很久,突然,情绪释放了,但是他们很平静。”,穆谢特最后的平静也只是在水面上一圈圈涟漪之后而来。

    穆谢特

    《通往布列松之路》

    穆谢特

    布列松曾在《死囚越狱》的片名上留下了自己的手写笔记:“你将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我是照原样拍摄的,没有任何修饰”,这也是贯穿全剧的美学布列松的电影哲学——对电影简单性的不懈追求。这样的“作者特色”和对自己风格的坚持,也是新潮叛逆男孩给予布列松电影高度评价、甚至被视为精神导师的主要原因之一。

    布列松的镜头并不多余,每个镜头都如此简洁,只显示出他认为重要的内容,俗话说“少即是多”。在《穆谢特》中,导演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覆盖瓶帘的替身上,并展示了销售私酒的父亲躲避警方侦查的整个过程。

    同样,导演只用两个固定镜头向观众展示了穆谢特向女孩们扔土块的过程。一枪瞄准了草丛中的穆谢特,另一枪打在了土块上。演奏特写。与此同时,声音和视频配合起来,除了土块被击中的粉碎声外,被击中的女孩们没有发出任何声音,默默离开。

    《穆谢特》静态照片

    最后三场山体滑坡、溺水,干脆跟着镜头聚焦在翻倒的穆谢特身上。落水声过后,画面定格在碧波荡漾的池塘里,直到水波缓缓消失。真是安静得让人窒息。

    追求简约,也是追求艺术的精致和精髓。布列松削弱了剧本和演员的作用。在他看来,“演员”是剧院的产品,而电影需要的是“模特”,所以在穆谢特看来,演员的表情非常内敛,动作甚至有些生硬。这种处理或许很难表达复杂的内心活动,但布列松却用有规律的重复来表达一种独特的意境。

    在电影《穆谢特》中,很多场景出现了两次甚至多次,包括穆谢特向女孩扔土块、男孩羞辱穆谢特、家里婴儿哭闹等等,重复的手法蕴含着一种超越个体的沉重感,而背后重复实际上意味着灵魂不断变化的过程。

    《穆谢特》静态照片

    布列松冷酷严厉的禁欲主义风格,形成了他独特的电影主题。作为一位歌颂世间苦难的“诗人”,布列松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在灵魂深处接受苦难的挑战。

    穆谢特第二次尝试溺水时,被荆棘挡住,第三次落水后,他的裹尸布挂在荆棘上。这样的比喻的美学价值来自于一定的神学意义。在圣经中,荆棘是亚当和夏娃犯罪后从被诅咒的土地上长出来的植物,象征着罪恶或痛苦。

    根据基督或天主教的教义,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死亡并不简单地代表解脱。如果女孩穆谢特想要通过死亡获得灵魂的平静,她就必须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了“赎罪”,就必须受苦、越过苦难(刺)。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穆谢特在荆棘上留下了母亲的裹尸布,只有抛开世间的一切,他才能真正拥抱灵魂的救赎。

    《穆谢特》静态照片

    布列松曾提到Mushait是天使的象征。在我看来,当穆谢特发自内心地唱响偷猎者的赞美诗时,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得到了神的眷顾。

    贝尔纳诺斯除了《少女穆谢特》之外,他的早期作品《在撒旦的阳光下》(1987年被导演皮亚拉改编成电影)也描绘了一个遭受苦难的年轻女孩穆谢特。

    贝尔纳诺斯本人在书的扉页写道:“《少女穆谢特》中的穆切特和《在撒旦的阳光下》中的穆谢特只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巨大的孤独中度过了一生。一生。”

    《少女穆谢特》

    或许,充满苦难的穆夏派,真的有一丝堕落天使撒旦的余辉,但他们却能听到最接近天堂的赞美诗。

    -END-

    作者|张谦

    现就读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辅修戏剧、影视文学。

    自媒体“来吧,学数学”创始人。

    欢迎关注公众号《留书》(paokaisb)

    书剧场,感性思想

猜你喜欢

  • HD中字
  • HD中字
  • 1080P
  • 720P
  • HD中字
  • 1080P
  • 1080P
  • HD

同类型

  • 1080P
  • 720P
  • 720P
  • 1080P
  • 720P
  • HD中字
  • 1080P
  • 1080P

同主演

  • HD中字
  • 1080P
  • 108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