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

  • 纪录片
  • 93分钟
  •   镜头中的漫无目的、眼神中的平淡无奇、喧闹剧烈的噪音、空洞凌乱的画面、略显马虎的形象,可能带给你的

影片看点

  镜头中的漫无目的、眼神中的平淡无奇、喧闹剧烈的噪音、空洞凌乱的画面、略显马虎的形象,可能带给你的不是享受,不是思考,而是进一步的迷茫————你会看到严肃的满月、严肃的宣传片、光天化日之下的暴力、安静的悲伤、看似幼稚的成人游戏、举国欢腾的嘉年华、幽灵般的烟花和恐怖的爆发——就像是对这个动荡时代的纪念。《热闹》上映于2007年的电影,由王我执导,这部电影豆瓣6.1分,

  • 《热闹》:魏晓波评《热闹》1年前
    热闹
    热闹

    历史的巨轮前进,伴随着遗忘。当然,也有人以各种方式拒绝忘记。王我的《热闹》就是这样的作品。这部纪录片继承了王我上一部纪录片《外面》略带嬉皮和后现代的风格,巧妙地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历史的隐喻。《热闹》将因其风格和立场而成为中国纪录片史上的坐标之作。之前看到《外面》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有点“阴险”,但亲眼见到他之后,却“像他一样”。他有一头卷发,一个大鼻子,脸上表情大多是咧着嘴笑的。开幕式上。主持人介绍嘉宾,嘉宾要起立,让观众互相认识。当介绍王沃时,观众到处寻找王沃,他自己也回头寻找“王沃”。他还能在酒桌上讲很多笑话,比如有一个关于餐馆和方言的笑话。服务员说,你吃啥拉屎(什么)。顾客说,你有屎(什么)。他自己当过工人,画过画,读过大学,在广告公司工作过,又在清华大学读过研究生。也许这些复杂的经历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气质。在《热闹》的放映过程中,观众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看片时拍大腿,看完片子差点挽起袖子或大声喊叫。看着快要沸腾的观众们,一脸疑惑,不断有人离开舞台。放映结束后,王逸人激动得无法控制。多亏胡新宇及时提醒,事态才得以平静。放映结束后我忍不住打了王一拳。安东尼奥尼拍摄《中国》时,《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批判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题为〈中国〉的反华影片》的影评。安东尼奥尼的“恶毒”和“卑鄙”被强行扣上标签。这也是一个纪录片拍摄的公共空间。王沃的作品比安东尼奥尼的作品恶毒得多,但《人民日报》可能没有那么敏感和专注的影评人。影片以庆祝场面开始。街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令人厌恶至极。也许观众不会想到,这是一个为孩子庆祝满月的家庭。敬礼和武装保安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没有什么就没有新什么》的歌声,这怎能不让人想起一些事情。接下来是车站人流量大,环境嘈杂,警察抓到了小偷。城管没收了商贩的桃子,砸毁了自行车,并使用了暴力。大人在公园里做儿童游戏(王一后来说,这是传销组织的培训),寺庙里的环卫工人在烧垃圾,一派“热闹”景象。下一个镜头掀起了影片的高潮。镜头中的场景是中国申奥成功时天安门广场的场景。事情是这样的:天安门广场上挤满了兴奋的学生和工人,或有序或无序地游行。人群中不时闪现一面五星红旗。学生们声嘶力竭地喊着口号。广场上到处都是垃圾和饮料瓶,有的学生正在用力踢饮料瓶。随后镜头聚焦在长安街上的汽车上,汽车一辆接一辆飞驰而过,穿过两侧的人群。车上的人和路上的人一样兴奋。车上的人纷纷从车里伸出来,车上插满了五星级红旗和横幅。人们挥舞着红旗,人们兴奋不已。警察队伍出现,他们在人群中行走维持秩序。有的跑,有的回来。编辑的速度越来越快,几乎让人不知所措。这些镜头太熟悉了。影片的最后一组镜头是城市的夜景。“嘭嘭嘭”的声音响起,镜头晃动,镜头里阵阵闪光……如果忽略这一段的时间,可能会让人想起更多的事情。《热闹》“热闹”是指经济发展不正常下的不正常行为、超越权力的滥用权力、中国特色的狂欢。这些行为并不是很热闹,但追究“热闹”的原因,就会让人觉得他们确实很“热闹”。权力也成为了一个热闹的东西,这源于权力的滥用造成的群体意识的麻木。而那些狂欢,既不是自发的对权力的挑战,也不是源于人们自身的兴奋,更多的是源于压抑。人们受到性压抑、政治压抑,常常抱怨制度,但不知为何却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于是趁着“国家大事”狂欢,让“抱怨”有所抵消。这本身就是荒谬的。这些可能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是次要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应该更多的是影片最后几分钟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敢说的。王沃,一个在新时代差点进化成怪物的理想主义者,用《热闹》来纪念那个时代,思考这个时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