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

  • 纪录片历史
  •   高清电视纪录片《下南洋》由马来西亚长青集团、中央电视台中环新电影集团、香港东方之子国际有限公司联

影片看点

  高清电视纪录片《下南洋》由马来西亚长青集团、中央电视台中环新电影集团、香港东方之子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北京新影世纪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有限公司和周兵导演工作室。  本片拍摄制作历时三年,深入九国,记录千年,试图向观众揭示一个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南洋。该片计划于2013年底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  南阳一直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历史课题。几千年来,南阳华人经历了整个中国的双重命运。探索南洋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识和中国人的反思与思考的价值日益凸显。影片将展现东南亚华人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的生存状况,以开放的全球视野梳理历史,照顾当下,力求打造一部能够启发东南亚建设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总导演:周兵朱杰  周兵:周兵是中央新影集团周兵导演工作室的艺术总监;中国纪实纪录片委员会学术研究所秘书长;博士学位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传播学系客座教授。1993年进入北京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历任《东方之子》编导、《东方时空》特别节目《记忆》主编、《东方时空》、制片人。2003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制片人、大型系列纪录片《故宫》总导演。此后,他拍摄、监制了《梅兰芳》《敦煌》《外滩》《当卢浮宫预见紫禁城》《台北故宫》《下南洋》等一百多部纪录片。曾三度荣获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奖,作品荣获金鹰奖、白玉兰奖、金熊猫奖、星光奖等数十项国内外奖项。  朱杰:毕业于中央电影学院,内地新锐青年导演。纪录片作品2005年CCTV国际频道春节特别节目《丽江•过年》导演、2007年《TAXI——A MOVING LIFE WITH CHINESE》(CNEX委托)导演(入选加拿大新亚洲独立影像展)、2008年《台北故宫》导演、2009年《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导演、纪录片2010年电影《外滩轶事》,2012年《下南洋》担任总导演。戏剧类:2007年短片《天堂的颜色》(第10届东京短片国际短片节(2008年)亚洲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意大利维罗纳SanGiò视频节(2009年)DINOCOLTRO奖),2007年短片《我自己的Malena》,2010年纪录片《外滩佚事》编剧、执行导演,2011年电影《长江图》执行导演(荣获荷兰鹿特丹电影节剧本基金台湾金马电影节后期基金)  创意总监:麦天舒  作家、学者。报告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土地与土皇帝》、《西部在移民》、《爱河横流》、《天荒》等,曾获“人民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国家重大文学奖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主要作品有《昨天——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农民——关于九亿人的现场笔记》、《天国猜想——认识中国的一条新路径》等。截至2011年,策划、执导、参与了《大国崛起》、《汉字五千年》等颇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纪录片。  摄影指导:王宇  王宇是一位中国电影摄影师,曾与许多中国知名导演合作过,包括田壮壮、娄烨、李渔、贾樟柯等。他参演的第一部电影是2000年娄烨的电影《苏州河》。2007年,王羽凭借电影《吴清源》获得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摄影,并获得最佳摄影提名。2007年亚太银幕奖。  特别摄影:LucDrion  著名导演、摄影师,摄影作品有《海洋》、《迁徙的鸟》。  制片人:周澜  周澜,2001年2月至2003年5月,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新闻节目中心《东方时空 · 纪事》栏目组总编辑;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编剧、主任,参与纪录片《癸未之战》、《沙尘暴》、大型直播《敦煌再发现》等专题节目制作。;2007年7月起任中央电视台新片制作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2004年至2005年担任10集电视纪录片《梅兰芳》第7集导演、12集电视纪录片《故宫》第7集导演;2005年12月,担任2006年新年直播节目《一年又一年》短片总导演;2006年2007年12月担任2007年贺岁直播节目《一年又一年》联席总导演之一;2007年至2009年担任12部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的制片人,并担任10集电视纪录片《敦煌》第七集的导演;2011年至今,已担任10集电视纪录片《下南洋》的制片人。  投资人:马来西亚长荣集团——张晓庆马来西亚华人丹尼斯·拿督  岁马来西亚华人张晓庆,77岁,是东南亚知名商界领袖。其中之一,并于1985年当选为马来西亚国会议员,并被马来西亚政府授予世界张氏总会创会会长丹斯里拿督张晓庆。他还多次陪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出访中国、韩国、日本、欧美和拉美国家。作为一名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海外华人,张晓庆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1990年,张晓庆担任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创会会长;1994年,张晓庆创办世​​界华人文学奖——“冰心文学奖”(每两年颁发一次)。张晓庆为促进世界华人特别是十邑福州人的团结,加强海外福州人与祖籍国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中马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纪录片《下南洋》多样性介绍:  第1集《华南之洋》本集导演/编剧:周兵、曾鑫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南洋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地理概念,本期节目将向观众介绍影片为何将南洋的范围定义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并展示南洋如今是什么样的面貌,南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还有哪些独特的人文景观确实如此。。这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南洋舞台,序幕刚刚拉开,接下来在这个舞台上,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将陆续上演。  第二集《南下之帆》本集导演/编剧:张华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踏足南洋岛国的?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人们开什么样的船只和航线到南阳呢?是什么驱使一代代中国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帝国与南海历时近千年的思维传统与基调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一旦远赴海外,对于舱内脆弱的生命来说,意味着一段多么危险和艰难的旅程……这就是中国人初到南阳后建立的新生活:他们是如何适应新环境的?他们从事什么行业?他们与当地原住民的关系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表现出了哪些文化背景的性格特征?中国人是如何在异国他乡、几乎未开发的处女地建立家园的呢?  第4集《血泪南洋》本集编导:张晓才、美惠  殖民时代开始,西方以国家行为有组织地进入南洋,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在当地生存中国人有合作,也有冲突。在南阳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殖民者的统治下,华人的命运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最极端的是定期和周期性的屠杀。血流成河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经历了血泪之后,南洋社会是否已走向更健康、更理性的社会结构?  第5集《百年兰芳》本集导演/编剧:丁英风  南阳历史上,有一个名为“兰芳”的政治机构,存在了一百年。它实际上只是南阳出现的众多华人政治团体之一。但由于曾有学者称其为“兰芳共和国”、“兰芳公司”,因此具有更多含义。扑朔迷离的“兰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它与隔海相望的母国民间社会组织形式有着怎样的血缘关系?它真的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国家”梦吗?  第6集《千年家族》本集导演/编剧:丁迎风  在中国传统中,一个家庭的繁衍时间远远长于改朝换代的周期。是什么赋予了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种活力是如何在南洋舞台上生根发芽的呢?而这繁荣的背后,付出了什么?血缘关系——这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宗教,也是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所要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  第7集《母国春秋》本集导演/编剧:董力  在早年去南阳的中国人心里,家乡只是一个小小的地理区域,还有留在家乡的亲人。以故乡为中心,以村庄为半径的范围,在此之上,不是祖国,而是朝廷。千百年来,在天意观念的笼罩下,朝廷是如何对待出国之人的?南洋华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并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呢?本集将从祖国的角度描述南洋华人身份的变迁,从而也反映祖国的变迁。  第8集《北望之心》本集导演/编剧:董力  毫不夸张地说,南洋华人是中国百年动乱和曲折最亲密的旁观者或见证者。早年悲剧的主体成为了一个想要改变整个国家悲惨命运的人。随着民族观念的确立,他们以怎样的热情和决心面对祖国,参与国家的改革,但他们那颗北望祖国的赤子之心永远面临着冰或火的考验……  9第《开放之门》本集导演/编剧:季凤松  长期以来,南阳一直是连接中国大陆与外界的重要门户。现代思潮、物资流通、人才进出……都或多或少地经过这扇门。变革的潮流,既有汹涌的波涛,也有默默的细流。南阳门试图给中国带来什么?现在还剩下什么?从此,我们的目光从历史转向了未来。  第10集《期待南洋》本集导演/编剧:周兵、曾鑫  南洋华人的记录和文字只揭示了南洋舞台的一角。  全球自由迁徙、自由生存是全人类共同获得的现代财富。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有着共同历史渊源的文化同胞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肤色和差异。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邻居共享社会资源,将是整个人类的未来。面对多民族社会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南阳既是悠久历史的起源,也是现代的灵感。《下南洋》上映于2013年的电影,由周兵、祝捷、张华、张效、蔡美慧、丁英锋、董力、吉风颂、曾欣执导,这部电影豆瓣9.1分,推荐观看!

  • 《下南洋》:南下之身,北望之心1年前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们领略了南阳多元文化景观的精彩一角。

    一帧一秒足以展现拍摄和制作的用心!扎实的历史数据采集和数据支撑,使历史充实、真实。基于此,场景重构丰富完整,没有刻意的痕迹;画面生动精妙,解说难得精炼。有纪录片的真实美,也有艺术美!整理收获以表达支持。

    19世纪之前,东方和西方都是传统帝国或王国的形式。只有“朝代”和“臣民”的术语,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是基于共同认同感而形成的制度,而传统帝国的臣民则只要求效忠王朝君主。

    封建王朝的更替,总是伴随着外族入侵和农民起义……前朝官员失去权力,老百姓在战乱中不堪忍受。许多人被迫逃往最近的东南亚。

    下南洋

    这样的话,逃到南阳的华人就会被视为背叛王朝统治的叛徒。如果是“商人”身份,在封建王朝统治者眼中就是地位低下的贱民,其命不值一提。如果是逃往海外的前任官员,朝廷会联合外国当局将其全部杀掉。南阳的华人没有受到任何当权者的保护,但他们在当局眼中却是“危险因素”。他们在当地多次遭到殖民者的屠杀。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数万名华人被抢劫。朝鲜统治者对此事的态度是漠不关心;一些发了财想回乡的归国人,一旦被人发现上岸,等待他们的就是分配到边疆,没收全部财产,将妻儿遣返回南阳。

    独自在当地生活,艰难求生,无望回家,是封建王朝和殖民时代华人的处境。殖民时代终于结束了,南洋华人遇到了新的挑战。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以当地民族主义政客为基础,颁布了排华法,限制华人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同时,为了消除他们的共同身份和文化认同,不允许使用汉语,不允许使用祖传的姓氏和名字,不允许庆祝中国传统节日。违反者将被逮捕并监禁。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华人仅依靠民间力量,冒着生命危险,开办地下华文学校、华人社团、华文报社,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做出了牺牲。

    虽然祖国从未帮助过南洋华人,但这些封建朝廷眼中的“汉奸”最终的心理归宿依然是祖国。十九、二十世纪,随着民族观念的确立,南洋华人以热情和决心参与国家的改革。1911年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大批中国青年回国参军。这些出生在南阳的华侨后裔,很多都是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却为了参加革命而牺牲。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广州黄花岗起义72人中,南洋华人青年29人。抗战时期,南洋华人每月筹集的资金超过700万元。100多名菲华青年回国参军。空军驱逐舰飞行员中,华侨几乎占四分之三。广东空军从机长到队员,几乎都是华侨后裔。1939年广州沦陷后,滇缅公路成为当时连接外国的唯一生命线。十五批3200余名华侨子女自愿加入滇缅公路运输物资。

    列出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华侨子女离开南阳家乡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信。他们在参加革命之前,都没有踏足过中国。你可以感受到一点他们的感受:

    “父亲,我儿子第一次担任敢死队先锋,我儿子必死无疑,望主公原谅,我祈求宝物,这是硬道理。”老裴给父亲写信。

    “我将与你永远告别这本书。当我写这本书时,我还是人间。当你读这本书时,我已成为阴间的鬼魂。永福也。”林觉民写信给妻子。

    “尊死为弟初志,但我很自豪要一件马皮裹尸布。”于东雄.

    我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家国情怀,愿意让他们在一百年前国​​家危难时站出来,心甘情愿为国家献出生命,但这个国家却从未为他们提供庇护。

    近代南洋国家与中国持续不断的政治对抗和价值冲突,让许多南洋华人几十年来与家乡隔绝,而持续的隔离又导致了不知不觉的遗忘。如今,许多南洋国家已经恢复了华人的政治权利,恢复了庆祝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自由,希望他们不会因为种族,不再被身份所迷惑,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参与政治选举,自由庆祝传统节日。

    在历史和国家政治的汪洋大海中,他们曾经孤立无助,面临着生存的挑战,也许是因为生计,也许是因为不同的政治追求,或者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总之,我们有共同的血统、文化信仰、相似的面孔,如今在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交融、宗教的影响下,他们不再是华人,而是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印尼人、菲律宾人……怎么办?以前的我们很相似,现在却完全不同了。

    每部纪录片最后的感谢话语都让我感动,贴在下面:

    感谢所有为这部纪录片提供帮助和关注的南洋华人;

    感谢南洋各国为华人提供家园和梦想;

    下南洋

    感谢所有中华儿女创造的生命史诗。

猜你喜欢

同类型

  • 1080P
  • HD中字
  • HD中字
  • HD中字
  • HD中字
  • HD中字
  • HD中字
  • HD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