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 第六季

影片看点

  《圆桌派》,一档无剧本文化类聊天节目。发起人窦文涛每期邀请三位老友嘉宾,还原真实生活里的聊天场景,话题内容包罗万象、放眼世界,一言一语中洞察人生百态,共享多维观点,启发无限思考。

  • 《圆桌派 第六季》:关于派6的随手记1年前

    关于饼6的备注:我是随手感而发的备注,可能不是聊天的重点,甚至完全不相干。

    最后,上一季我没有看到梁道长和马家辉,这一季我什至没有看到许子东。马爷和周轶君也急忙露面。很怀念以前的熟人游戏,非常轻松愉快。这两季有很多新嘉宾,聊了很多新东西,但老朋友之间还是缺乏化学反应,不过好在还有老节目可以看。

    —哲学—

    大轴上讲哲学,越讲越高,可惜在情绪高点戛然而止,文涛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下一季的肉。

    这两年,我越来越意识到,生活被大数据的束缚束缚得越来越紧,越来越累、越来越频繁的新闻推送实在是懒得点了,特别是当我做作业时,屏幕闪烁。很烦人,最后我发现关掉wifi、交通不受推送通知干扰的世界真是干净又美丽。当信息获取渠道开始拓宽时,我不想错过任何一条消息,我想点击每条消息来阅读。信息逐渐爆炸,我发现自己的精力不足以处理所有的信息,我也陷入了错过新闻的焦虑之中。如果着急,就看下去,反正也看不完,那就顺其自然吧,看新闻联播、当地新闻就行了。仿佛回到了电视➕报纸的时代。虽然信息的载体变了,但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变回来了,不需要算法的推荐,却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不要看新闻八卦,生活还是正常的,看你想看的就行了。

    当你接触到哲学,你就不想成为一只不再追骨头的狗。了解你在追寻哪根骨头就足够了。

    —远征—

    这个赛季从老一辈的人艺开始。文科、理科不断跳跃后,新人艺院长将新生代带入压轴。

    本期更像是远征先生和文涛回顾早年的一段聊天。元征先生说话有分寸,同时又真诚。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很少有公众人物愿意如此详细地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远征老师分享的信息太多,另外两位演员成为了最终影片中聊天局的吉祥物。

    —正妹—

    天文学伟大,量子伟大,本期主题晕。文理切换之后,本来可以聊聊文理的,不过好像聊得不太顺利。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学术界的歧视是什么样子的。

    —量子—

    作为一名曾经的理科生,这一集还是蛮有趣的。通过这个节目,我第一次明白了为什么顶尖科学家都是脱离现实的强迫症。曹教授不断整理书籍的小举动,或者他常说的“不,不是这样的”,都是他追求完美理想的表现。这样的教授只适合在知识金字塔上层做研究,而他们带的学生也需要在专业领域学习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容易理解专业知识交流。所以,对专业知识非常认真的曹教授,会让专业知识为零的观众越来越晕。郝景芳则恰恰相反。她可以用简单的比喻来解释专业知识,更适合专业知识的普及。最后,曹教授的强迫症其实还蛮可爱的。

    —挑战—

    圆桌派 第六季
    圆桌派 第六季

    是一个非常积极的问题。没有深刻的推理,也不涉及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充满了鼓舞人心的正能量。最让我感动的是邓亚萍老师说的“把训练当成比赛,比赛自然就不紧张了”。因为这句话,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在上学的时候就不再做饭了,“把练习当作比赛”。考试,把考试当作练习”,从头到尾,我只做了一半。无论是“训练当游戏”还是“练习当考试”,都说“最“适度压力下的高效状态”,这与绩效管理的理论知识不谋而合,但换句话来说,比赛成绩或者考试成绩也是另一种绩效管理。

    —考古—

    正当我感觉除了周轶君我没有老朋友的时候,马爷来了。尽管马爷又饿又困,没有说上几句话,但我们终于见面了。唐老师真是一个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信的人,而且他也有自信去炫耀。他很欣赏他的专业精神,但真的不喜欢这种谈话。唐老师,我不太喜欢这样的人。不过,听到一些专业领域的有趣演讲也很有趣。

    —脱口秀—

    在《脱口秀大会5》的开幕式上邀请了这样一位嘉宾。对于我这种不喜欢看脱口秀的人来说,也是一门科普。胡兰和周其墨聊得很真诚、轻松。虽然施航只是和我闲聊,但“求同是本能,存异是修行”这句话确实深得我心。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帖子都在讨论这个不好那个不值得,他的态度是求同存异,但我的观点是我尊重你的想法好,我认为不好,世界将变得多彩。

    年轻人或者年轻行业的主要闲话确实不一样,更能说出年轻人的一些现状。本季节目进行到一半,没有马家辉,没有梁文道,没有许子东,没有马未都,唉……

    —睡觉—

    普通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爱情、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睡眠……拥有这一切公认的普通人应该拥有的只是少数,普通人都成了奢侈品。

    由于睡眠是情绪的补偿,文涛开始陷入深思和怀疑自己。

    刻在基因里的压力反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条信息、一个推送、一句话、一个语气都会让我们充满思考。睡前接受这些信息会让我们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影响睡眠。这似乎回应了这两年不断提到的麻木不仁,主观上减慢了我们自己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将自己从不断接受刺激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最后,用睡前阅读代替短视频确实对睡眠有积极的影响,无论是纸质书还是kindle。

    —审美—

    讲了我最近经常陷入的问题。随着阅读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在某个时刻,我突然得到了以前从未得到过的美好,或者当我拿起一些曾经喜欢的东西时,它变得毫无用处。感觉。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以音乐为例。我五六年级或者初中的时候,就听过陶喆的专辑。我记得在一堆歌里,我只觉得爱情很简单,机场的十点三十分很好。其他的我就再也没听过,直到毕业的时候,再听陶喆的时候,和上次完全不一样,几乎没有任何感觉。

    当我听的时候,我会想,为什么以前不喜欢,现在却喜欢呢?以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不喜欢了呢?时间会改变我的审美趣味吗?或者知识和经验扩大了我的审美范围?爱上一个以前不喜欢的人就等于背叛以前的自己吗?当然这个没有答案,就像本期《什么是美?什么是庸俗》的结果一样。没有答案。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客人的不喜欢也保留了我对他无法欣赏不同观点的悲伤。

    —天文学—

    如果你想把本期读得有趣,还是需要一点门槛的。纯粹的文科思维似乎势不可挡。如果你能理解微观理论,听起来会更容易。至于那些讨厌老师说的不好的弹幕,说给普通人解释他们听不懂的东西不好,也确实没有必要。这种级别的科研人员通常都是和同一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没有必要向普罗大众科普天文知识,这么多专业的东西我怕别人听不懂,而简单基础的东西不能严格解释所讨论的问题。两位老师说话的心情可能相当郁闷。

    这个问题让大家明白,现有的理论成果与未知相比实在太渺小,现有的认知随时可能因研究突破而被推翻,专家与专家仍在较量,一切仍需有其定论自己的判断就OK了。最后,这期如果用梁道长代替肖军军就更好了。

    —仁义上下—

    曾经以为演艺载体的发展越来越不智能。从话剧到舞台剧,从电影到电视剧,现在短视频掌权,观众看表演需要的脑子越来越少。航母越来越无脑了,对于这种低智商的趋势感到有些悲哀。

    至今仍这么认为。然而,当窦文涛说看话剧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时,他突然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这一趋势:演艺的受众范围从文学素养高圈层向低层圈层扩散,而为了更好的扩散,不断调整表演艺术的载体形式。表演要适应观众圈子。观众在积累文学素养的过程中,会主动寻求文学素养门槛较高的表演载体形式。“话剧、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的过程,是表演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 20240905
  • 2集全
  • 24集全
  • 12集全
  • 2集全
  • 20集全
  • 30集全
  • 2集全

同类型

同主演

  • 20240929
  • 20240905
  • 20240905
  • 20240719
  • 20240719
  • 10集全
  • 第20240419期纯享
  • 12集全